这场会议说,援疆工作这么干!
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7月7日至9日在和田召开。议说援疆这次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工作干为今后援疆工作绘制了清晰蓝图,议说援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工作干
1. 对口援疆是议说援疆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工作干
对口援疆并非短期政策,议说援疆而是工作干立足国家整体发展、维护边疆稳定的议说援疆长期战略部署。
自2010年首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工作干19个援疆省市持续投入资金、议说援疆人才、工作干技术等资源,议说援疆形成“全方位、工作干多层次、议说援疆宽领域”的支援格局。
比如,浙江省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多年来累计投入援疆资金超百亿元,不仅建设了安居房、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还通过“产业援疆”引入纺织、电商等企业,带动当地数万人就业。这种长期投入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将贯穿于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全过程,体现了党中央“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系统谋划。
2.聚焦南疆,巩固脱贫成果,迈向长治久安
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在解决南疆突出问题上聚焦发力,巩固拓展南疆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
南疆地区,像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一直以来都是新疆发展的重点区域。曾经,这里自然条件较为艰苦,发展基础薄弱,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不懈努力,南疆所有贫困县都已成功摘帽。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防止返贫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广东省对口支援喀什地区时,积极探索产业帮扶新路径。在伽师县,广东助力建设“粤伽新梅产业园”,引入深加工企业。以往,伽师新梅大多只能以低价直接外销,果农收益微薄。如今,通过产业园的深加工,新梅摇身一变成为果酱、果干等多样产品,身价倍增 。这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带动了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类似这些举措,从根本上巩固了脱贫成果,为南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南疆群众真切地共享到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3.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紧贴民生促高质量发展
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在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上聚焦发力,紧贴民生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
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并且始终与民生改善紧密相连。在这方面,许多援疆省市都做出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
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时,在阿图什市建设了“小微产业园”,引入电子组装、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很多农牧民放下了牧羊鞭,走进工厂,成为了产业工人,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筑团结之花
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聚焦发力,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不仅是对民族团结的生动描绘,更是新疆大地上日复一日上演的温暖现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要打破地域的阻隔、消融文化的隔阂,让心与心贴得更近,让情与情融得更深,在朝夕相处中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让守望相助、共生共荣的理念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
在“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热潮中,这样的故事在天山南北每天都在发生:援疆干部们带着真情走进当地群众家中,结对认亲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合影,更是实实在在的牵挂——看到结对家庭的孩子上学路远,就协调解决校车接送;得知老人有慢性病,就帮忙联系专家会诊;农忙时挽起袖子一起下地干活,节日里带着月饼、馓子互相串门。更有援疆省市邀请结对亲戚到疆外走走,去看看天安门的升旗,逛逛现代化的产业园,让大家在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中,感受祖国的辽阔与发展的脉动。
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交往,这些带着温度的交流,让各民族群众在共同生活中加深理解,在互帮互助中增进感情,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密不可分,共同搭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团结长城,为新疆的稳定发展注入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5.文化润疆,有形有感有效增进“五个认同”
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在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文化润疆上聚焦发力,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文化润疆”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像春雨般渗透进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各族群众能触摸、能感知、能共鸣的方式,让“五个认同”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它拒绝形式化的表演,而是扎根于生活土壤,让文化的力量真正直抵人心。
在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维吾尔族木卡姆艺人弹起都塔尔,汉族民间歌手拉起二胡,你一段“党的政策亚克西”,我一段“幸福生活唱不完”,琴声歌声里,脱贫后的新生活、村里的新变化被娓娓道来;哈萨克族阿肯弹唱时,会把“乡村振兴”编进歌词,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学唱,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剪纸艺人教大家剪出“民族团结”主题的窗花,老人孩子围坐一桌,剪刀起落间,不同民族的图案融在一起,就像大家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这些看得见、听得到、能参与的文化活动,没有生硬的说教,却让“五个认同”像阳光空气一样自然存在——当各族群众在共同创作中读懂彼此的文化,在感人故事里体会共同的命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成了发自内心的情感,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信念。这,就是“文化润疆”最动人的力量。
6.提升教育援疆效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在提升教育援疆效果上聚焦发力,推动新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是新疆长远发展的根基。提升教育援疆效果,从来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要让优质教育资源像甘泉一样流进每一所学校,让知识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为新疆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能挑大梁、留得住的本土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喀什的乡村小学里,上海援建的标准化教学楼窗明几净,教室里的智慧黑板连接着千里之外的上海课堂——屏幕这头,喀什学生跟着上海老师的动画课件学数学;屏幕那头,上海学生听着喀什同学讲沙漠里的胡杨故事,这是“千校手拉手”工程结出的果实。
各个高校中,银龄教师不仅为学生们教授学科前沿知识,还肩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从教案设计到课堂上的教学技巧,再到科研项目申报和论文的撰写,在他们的帮助下,一批批新疆本土青年教师得到迅速成长。
正是这样“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教育援疆,让新疆的教育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不仅让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更培养出一批批懂技术、爱家乡、能奋斗的本土人才,推动新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7.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综合效益
会议提出,要抓好对口援疆任务落实,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发挥援受双方积极性,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
对口援疆的成效,终究要落在“实打实”的行动里,确保承诺的项目、资金、人才等精准落地到田间地头、工厂学校,让群众切实受益。同时建立对接、定期会商、成效评估等规范机制,避免资源错配或重复建设,让工作有章可循。更要激发双向活力——援疆省市主动投入真金白银、精兵强将,新疆当地绝不“等靠要”,主动对接学习,形成“援受双方”合力。通过扎紧机制的“篱笆”,让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让每一项帮扶都能结出长效的果实。(文/刘翔)【编辑:胡寒笑】
(责任编辑:休闲)
-
中新社贝尔格莱德7月10日电 (记者 李洋)2025年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7月9日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举行。来自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家统促会及相关组织共400余人参会。海内外各界 ...[详细]
-
新华社快讯:美国总统特朗普9日表示,将从8月1日起对所有进口到美国的铜征收50%的关税。 ...[详细]
-
中新社北京7月10日电 (记者 王梦瑶)据中国华能消息,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10日在福建省福清市顺利下线,单机功率17兆瓦,标志着中国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详细]
-
中新社贝尔格莱德7月9日电 (记者 李洋)2025年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7月9日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举行。大会主题为“携手同心促统一奋力共圆中国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和平统一促 ...[详细]
-
中新网广州7月10日电(许青青 关悦)据广州海关10日消息,近日该关在广州南沙口岸出口货运渠道查获涉嫌侵权Labubu毛绒玩具一批,共计4.32万个。广州海关所属南沙海关关员在对一票申报为“保温杯、首 ...[详细]
-
中新社云南德宏7月9日电 题:滇缅公路交界点的“前世今生”中新社记者 缪超一条蜿蜒的界河将山谷分成两半,东北为中国畹町,西南是缅甸棒赛。河上并排架设两座桥,新桥上装载芒果、甘蔗、啤酒的货车来来往往;旧 ...[详细]
-
中新网江西新余7月10日电 题:“变废为宝”:江西猪场粪污的“绿色新生”中新网记者 苏婧欣 姜涛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猪粪和秸秆不再是农民头疼的废料,而是可以发电、改善土壤的“绿色资源”。靠着一套被称 ...[详细]
-
中新网广州7月9日电 (记者 王坚)广东省于9日16时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据广东气象部门监测预报,受台风“丹娜丝”残余环流及西南季风影响,10日至12日,广东将有一次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降水过 ...[详细]
-
中新网7月9日电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河南省纪委监委消息: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李三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河南省 ...[详细]
-
中新社北京7月9日电 (记者 王恩博)随着大量海外博主分享来华见闻,“中国变酷了”的印象被越来越多全球网友所认同。“这背后应该是反映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9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 ...[详细]